专业 互助 分享 进步

生活中的社交机会助力ASD孩子起步–草根爸爸把自闭症孩子送入小学

实操分享, 家长干预实录 2017-09-20 23474 0
       
本站文字/音频/视频如无特别声明,均为【星觉醒】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,抄袭必究。转载请注明出处和原作者。

(by 东莞 伟爸)

 

伟伟终于在2017年09月01日上一年级了,他是2014年09月12日确诊的,当时他还有两个月就4岁了。确诊得如此晚不是他特征不明显,而是我当初没把他的种种异样当一回事。总认为他再长大一点就会改变,为此我付出惨痛的代价。

以往我听到家长反应最多的是:孩子不理人、别人叫不应、不会和人玩、不会交朋友......并不是炫,但确实这些伟伟都能办到,虽然不太稳定,但一直在不停的进步中。也正因如此,见过他的家长都只会向我抱怨:你家孩子是轻度的、你家孩子是NT吧 ...我只会说:你见过当初的他吗?他的这些能力不是无缘无故就来的。

在他确诊后,与大多数人不同,我没把他的事保密,而是先告诉了我的家人,继而告诉了我要好的同学、朋友。之所以要告诉他们,不是想向他们寻求帮助。而是要让我的交际圈里,知道我有这么一个孩子,这有助于我以后,不用管别人异样的眼光,能光明正大地带他出去。后来,我带他去参加各种聚会等,从没感觉到面子上有什么过不去的。当然有时候也很难堪,比方他吃饭就呕吐,看到风扇就兴奋,到处乱跑......

?

营造社交环境:

?

当然没告诉我的邻居们,虽然他们都能发现他的怪异。但由于以前和他们相处得还不错,他们大部分人并不好意思拒绝我带伟伟和他们的孩子玩。这种“对外开放”的做法,是我收获最快的,因为走出去是社交融合的第一步,至少他们表面上接纳了他。

要想让大家接纳他,首先就要把他的那些影响到自身形象和威胁到别人安全的,尽量都消灭掉。比方他走路不稳,我就带他跑步和跳跃。他留口水,我就帮他加强口部锻炼。他喜欢原地转圈,我就不让他闲着。他爱推人咬人,我就罚他站着甚至打他屁股。就算是这些所谓的不好行为,也要分主次干预,并且要密集、统一、立即

我是一个外来打工者,住在出租屋,邻居也大部分是外地来的,可以说经常有变动。但伟伟始终都能找到朋友,这和我们一家和邻居的相处之道有关。简单来说就是见面打招呼(包括大人和小孩);尽量帮些小忙(下雨收衣服、收快递等);偶尔分享点所谓的家乡特产等。我得到的回报就是,邻居们下楼见到伟伟后,他们经常都会来一句:“伟伟,吃饭没有啊?”等等之类的话,有时甚至还有些好吃的给他。小孩子们也会来我家串门,因为我家好玩和新奇的东西多。大家猜对了,这些都是泛化的对象。虽然那时他对别人爱理不理,但有人逗他总比没的好。我住在一楼,这是精心挑选的地点,基本上邻居出门都要经过我家门口。我也不像许多人那样一进家门就关门,也不会讨厌孩子来我家捣乱,当然得有个度。

内外兼修:

上面对外的做法,对内,还是要把基础打好。如果伟伟连我们家人都不理,那他更不可能会去理外面的人,虽然我是同步进行,但彼此并不妨碍到。一谈到家庭教育,很多人马上就会联想到上桌面教育。实际上在初期,我基本上是不做桌面教育的,而是通过让他参与生活中的各种工作来锻炼他的各种能力的。比方,我会跟他说:“伟伟,妈妈说她在厨房站着很累,叫你拿那张红色的凳子给她坐一下!”这一句话中,就能让他明白“伟伟”、“妈妈”、 “厨房”、 “站着”、 “累”、 “你”、 “红色”、 “凳子”、 “坐”的具体含义,远比在桌子上拿卡片或仿真物要强得多。当然,开始孩子能力不好,要懂得把一些东西删掉,并且有限的桌面时间也能很好地拟补孩子的认知。大家看到这些是不是感觉和社交融合没关?我问大家了,孩子是不是要先懂得和家长互动?还有,假设随着孩子能力的提升,我又说出:“伟伟,我们家有很多水果,平时X阿姨经常给东西你吃,你也拿一个给她吃吧!”这个算对外泛化社交了吧?或者“叫XXX来我家看动画片好不好?”类似的社交机会每天都有很多,就看大家让不让孩子做了。

如果我们只是按照上面的做,可能就会造成孩子只对家长有反应,对外人就不一定了,这时,我们之前和邻居孩子混熟的作用开始发挥了。开始的时候,我们找一个小孩:“XXX,帮我叫伟伟拿个凳子给他妈妈坐一下!”和上面的相同目的,但我们由直接对自己的孩子下指令变成间接,而邻家孩子变成了直接下指令的人。经常换不同的人下不同的指令,会比相同的人下不同的指令,要有效得多。

主动性的训练:

上面提到的,我们的孩子貌似都是被动式应答,没有主动问人?要他们主动问人,还是要从《黄金四原则》入手。假设我们的孩子喜欢看手机上的动画片,我们先把那些什么凳子等等的全收好,然后放出来,但放在他能听到却看不到高处。他没东西站上去拿,基本上都会有求于我们(但也可能会产生情绪问题)。我一般都会是引导他说出:“爸爸,我能看动画片吗?”“能的。”“帮我拿一下好吗?”“好的。”这是家里的做法,和小朋友的话,我会塞给他们一部烂手机,然后叫他们放出来。伟伟听到后会跑去看的,但我不会让他就这么坐下去看的。而是引导他问“我能一起看吗?”“这是什么动画片”;“这是什么水果”;“这个在那买的”......有太多的主动话题了,但一开始总免不了要辅助。如果实在想不出,“嗨,你好”;“早上好”之类的简单问候语,也是可行的。至于后面的话题延伸,我就不多讲,留给大家去发挥。

游戏与融合(民间版RDI):

随着孩子听指令配合度的提升,我们也要着手准备让孩子参与到其他人的游戏当中了。现在大部分人住在城市,能玩的游戏和我们小时候是不太一样的。我们以前能比赛爬树看谁快、看谁把石头扔得远、躲猫猫、捉迷藏等等。不管时代如何变,安全都是家长首要考虑的,并且是先在家里和家人都玩会了再到外面去玩。

游戏一开始不应该玩规则太复杂的,我那时是先教他玩“敲凳子”。规则相当之简单,就是3个人一起,找两张凳子,一根棍子。其中一个人拿着棍子敲凳子,孩子和另一个人绕着凳子跑,当停止敲击后,谁先抢到凳子坐下,谁就赢。角色不停的互换,该游戏刚好让部分孩子对跑,颜色,声音等都有所发泄,当然要防止他们沉迷在其中。或者丢手绢也是不错的,就是规则相对而言又难了些。

?

当我们准备带孩子出去和其它孩子一起玩的时候,我们不应该找年龄相当的,而是找能力相当的,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不会每次都会输。实在不行,就找大孩子(8岁以上),但要事先叫他们让着你孩子,但大孩子一般都不会去玩这种小龄的游戏,所以,还是家长亲自上阵最靠谱。我和伟妈以前就被不少邻居笑话,说我俩这么大了还跟孩子玩这些。开始是比较不好意思,但玩了三四次,也无所谓了,邻居也从笑话变成说我们重视亲子教育了。

?

当孩子拥有可以玩这些简单游戏的能力之后,才可以去玩诸如“木头人”、“老鹰抓小鸡”这类更高级的游戏。但不管玩什么游戏,规则一定要先定好,开始可以我们来定,但后期就一定让他们自己定。我们也要注意,不同的年龄段,要玩不一样的游戏。总不可能一个9岁的孩子还去玩丢手绢吧,伟伟现在都不肯玩了,因为他说这个太幼稚了。

?

往往大一点的孩子,是玩角色扮演,比方他们最近就玩抓警察抓小偷。但伟伟也有个毛病,就是不愿意当小偷,只愿意当警察或医生,所以往往都是因为他的这个毛病,搞得大家玩一会又不欢而散。但这种现象在NT界也非常的常见,我们小时候也经常碰到这样的小伙伴,所以我顶多只会去说一下,而不会过多去强行要求。

如何维持朋友:

一个人要想有朋友,光会去找是没有用的,还得要学会维持。试想下我们大人间的友谊是怎么维持的?其实也就是偶尔串串门或出去聚聚或打电话聊一下,再好一点的就是有难就去帮忙。我发现孩子们的友谊多半靠炫耀、分享、合作、关心来维持的,至于打电话嘛基本上极少。并且孩子们的友谊是很难维持得很久的,试想一下,我们儿时的小伙伴,又有几个至今都还是有联系的? 尤其是我这种邻居经常换的。用炫耀和物质(如食物、玩具等)?换取来的友谊,就更不稳定和长久。但炫耀倒是能很好地吸引到新旧朋友,如果他有了个新的玩具枪,还能发出光和声音的,肯定会吸引到其它人来看。唯独分享和关心就勉强能维持得久一些,之所以说勉强,是因为我们孩子会分享和关心别人,但不保证别人的孩子也这么对我们的孩子,这是一个对等的关系。我们的孩子,也有喜欢的朋友和不喜欢的人,只要这个人不会带坏(比方带到马路上玩)我们的孩子,我想,我们不应该阻止他去交往,但应该要先问孩子为何不喜欢这个朋友。

伟伟有两个朋友,一个女孩叫阿秀,一个男孩叫小腾。伟伟不喜欢阿秀,因为她小气又凶还经常流鼻涕。可阿秀和小腾却又是好朋友,总不能让他们分开不给玩吧。于是我让小腾拉着阿秀从我家门前走过,并事先告诉了他一些悄悄话。伟伟看见小腾过来了,就想和他玩。这时小腾说:你想跟我玩的话,也必须带着阿秀一起玩。后来伟伟妥协了,当然在可选择的情况下,伟伟还是不太愿意和阿秀玩的。

我们的孩子,能和大龄的孩子玩吗?答案是肯定的,伟伟就有两个六年级的朋友,可惜其中一个暑假后搬走了,她最疼伟伟了,伟伟也最喜欢她了,还有两个3年级的朋友。这几个朋友是他通过分享食物和认识他们的弟弟交来的,不是我帮他找的。其中有两个是他的校友,同坐一辆校车上学放学,这让他们更加能认识得更深一些。并且他们能代替我在校车和学校里或多或少照顾伟伟,最重要的是偶尔能代替我来当伟伟的老师,借此泛化他对不同老师的听从能力。

纸上谈兵终觉浅,不如扎实做两年

最后总结,我的方法并不高大上,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。但这就是生活的真实写照,只是我们都见惯了,就变得以为这些都不是事了。上面提到的所谓方法,看我说得简单,但我却和伟妈连续做了近两年,并且现在偶尔也都还在做。在没看到收获之前,别言放弃,最重要的是,孩子在家学会了东西,如果不让他出去使用,也是没用的。伟伟的语言能力最弱,但目前还不太影响到他的社交,因为他能配合人家,也不讨人厌(当然经常令我讨厌),这点是最总要的。去学校上课也超过一星期了,没收到任何人的投诉,老师反应也还不错,这让我当初紧绷的神经能稍稍放松了一点点。

希望对大家有帮助,祝福所有已经上学和还未上学的孩子们。

分享到您的社交平台:

发表评论:

您必须 [ 登录 ] 才能发表留言!

切换注册

登录

忘记密码 ?

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

微信登录
Q Q 登 录
切换登录

注册